就业和收入的不均衡分布!
就 业与收入向来是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两大话题,两者又不可避免地跟经济发展趋势、科技动能强弱创造的指数级经济增长密不可分。而就业与收入形势的好坏,又对各个国家推崇的消费拉动经济的模式造成影响。
(资料图片)
然而,不同经济阶段中,在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,就业本身又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。
以美国为例,尤其是去年,美联储加息和通胀高企背景下,造成最需要补给资金弹药的科技企业失业率飙涨,而疫情扰动结束后,服务业缺工现象导致的工资水平却节节攀升。
热播剧《漫长的季节》里也透出特定时代下的缩影。不谈能力问题,在记录着东北远去的工厂记忆的桦钢,失业问题最终都是时间问题。
不均衡:年龄的掣肘
整体数据代表趋势,展示一个国家的宏观情况。但整体数据之外的细分数据,是一个国家研究和制定政策的提词器。
一般而言,整体和行业、整体和个体之间大多数时候并非均衡。
从4月国内失业情况来看,根据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的介绍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2%,比上月下降0.1个百分点。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.1%;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.4%,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.1%。
16-24岁、25-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.4%、4.2%。放在今年一季度,1 6-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为18.3%,较2022年四季度高出1.1个百分点,且1-4月 份均在呈现上升趋势。
至于青年失业率高企的原因,是季节波动、劳动力市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根据付凌晖的表述,在疫情影响下,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,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,加剧了供需矛盾。随着毕业季的到来,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,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。
世界范围内,根据Trading Economics的统计,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,青年失业率超过20%的地方并不在少数。
来源 :Trading Economics
青年失业率并非是一个偶发现象,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和其他年龄段相比,全世界来看,顶着“最后被雇佣,最先被解雇”名号的生不逢时的青年就业问题愈发突出。
分割线为什么在25岁?
关于青年的定义,不同国家给出的口径不同,世界卫生组织将18到44岁的人口定为青年,联合国将15到24岁的人口定为青年。
不过,随着教育的普及,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,逐渐和联合国的分类方式挂靠,把青年人口年龄段锁在15-24岁。在统计失业率时,25岁以下才是青年统计对象。
年龄的分层,在于归类的不同:即所谓的劳动人口和主要劳动人口。劳动人口指的是可以开始工作的年龄;而主要劳动人口,通常被定义为可以更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。
以知识驱动社会进步的环境下,25岁以下的年轻人,要么刚刚成年,要么刚刚大学本科毕业;而25岁以上的人,要么已经有了几年工作经历,不再是初出茅庐的人,要么已经研究生毕业,学历和知识积累上更有话语权。
比如,根据4月统计局的数据,本科及以上学历失业率明显低于高中学历或者大专学历。初中及以下学历、高中学历、大专学历、本科及以上学历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.5%、4.6%、4.0%、3.1%。
在中国,25-59岁的人被定义为就业基本盘,4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,25-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仅为4.2%。
不均衡:失业的分支
失业率,一般指的是想找工作但却未找到工作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率。如果再进一步解析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在接受《财经》采访时指出,统计部门在统计失业率时,对失业人口的定义是“目前没有工作、当下在求职,并且能立即工作的人口”。
所以在真正统计失业率时,选取对象标准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。另外, 在 失业问题 上 ,还存在 一个主动失业和 被动失业的问题 。
根据不同情况失业大体分为以下几类:自愿性失业;非自愿性失业:摩擦性失业,结构性失业,周期性失业;隐蔽性失业。
自愿性失业很好理解,即自己主动选择退出就业市场。自愿性失业对国家和个人带来的伤害取决于,这个人是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,还是选择自主就业或者创业。
如果选择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,站在国家角度,对GDP的影响是负面的;对个 人来说,自愿性失业会带来收入的下降,但也会带来一时的满足。
相较于自愿性失业,非自愿性失业才是关注的重点。比如,摩擦性失业,指的是辞去旧职找新职的空档期,被归类为一种短期现象。
这种失业有时是由于信息不匹配造成的,有时失业并非真的找不到工作,而取决于雇主和个人的意愿。而摩擦性失业存在于经济的每一个周期之中。
结构性失业,指的是由经济结构、产业兴衰变革造成的,劳动力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不协调,通常体现在知识、技能等方面的不匹配。这种失业也不是经济衰退的体现,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时期也会出现。
电视剧《漫长的季节》中所呈现出来的失业,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结构性失业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中国加速拥抱市场经济过程中,改革和自由竞争终究会淘汰掉几类企业、几类人群。
周期性失业,从宏观角度看,指的是失业率随着经济衰退而起落,它是跟经济挂钩最为紧密的一个参考变量。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造成的失业,可归类于此。
隐蔽性失业,是发达国 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。经济学家阿马蒂亚·森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,并认为隐蔽性失业的产生,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在一个相当大范围内为零。比如:就业不充分,缺乏就业机会环境下只能被迫读书,员工被减少薪水、无薪休假、缩减工时等。
网上有个不成文的段子,虽然公司没有义务提供卫生纸,但从卫生纸多少的微小细节变化里,也能透露出几分公司的发展近况。
工资的不均衡分布
除了就业以外,工资的高低水平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,以及行业发展前景。
根据统计局的数据,一季度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,但工资水平天然透露着极端化的特点。
翻看2021年统计局的数据,收入排名20%(约为3亿人)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53元/月,排名后20%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4元/月,相差10倍。90%的财富不是掌握在1%的手中,而是掌握在前0.2%甚至前0.01%的人手中。
拿上市公司这个可以追溯数据来源的群体来看,结构性不均衡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笔者翻阅iFinD数据,以2022年为基准 参考对象,从员工 总 数 来看,当红赛 道的头部企业比亚迪员工人数高达5.7万人。 中字头为代表/国企背景的企业排名前15中有13家。
对比过去三年,比亚迪在人员增速上也十分迅速,以农业银行、中国移动、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企业尽管单个年份的绝对值亮眼,但趋势上却出现了员工减少的情况。
如果想避免失业,找一个在未来很多年里具备确定性的行业确实很重要。然而,科技变革以及周期的影响,注定让一些产业要经历漫长的时间,有足够资金储备和技术成果等作为支撑。
在半导体和智能手机同时进入低谷期之时,OPPO终止ZEKU业务的例子成了周期的一个缩影。
薪资方面,在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,人均年薪低于10万元的有444家。剔除ST类企业,2022年,工资最高的上市公司是新潮能源,人均年薪达178万元;工资最低的是劲旅环境,人均年薪1.83万元,两者相差97倍。
结语
#上班以后情绪真的稳定了#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。 在漫长的人生中,工作带给人的幸福感、安全感、自我价值实现的作用不可忽视 。
在竞争激烈的时代,尽管人们时不时总是在吐槽它,但我们讨厌的并非工作本身,因为人总要找点事儿做!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标签: